【人生哲學】不苦不累的生活無色無味 先苦後甜 也是一種幸福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正如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總會遇到一些風風雨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面對失意學會轉念就會收穫人生寶貴的一堂課,變得更加堅強而勇敢,相反的,一旦跌倒就選擇放棄,未來的好事終究不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Photo from Pinterest
著名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留過血的手指,彈奏不出人世間的絕唱。」同樣的,沒有經歷過艱難的磨練,創造不出人生的奇跡。當我們不曾經歷過失敗,永遠都無法體會成功的滋味,如果不去努力,怎麼可能收穫成功的果實?也許現在的你正在遭遇人生中的絆腳石,即使跌倒了也不要放棄,爬起來繼續向前走,因為當你選擇停滯不前,或者掉頭就走,將永遠不會成功。
Photo from Pinterest
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條道路,那麼路上遇見的障礙和波折就是妨礙我們前進摩擦力,愈是艱難就愈要勇敢面對,如果遇到問題別轉身就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人生的阻礙並不是負面的摩擦力,而是不斷推使我們前進的動力。
Photo from Pinterest
面對措手不及的打擊、停滯不前的生活、糾纏不清的關係、壓抑的工作、茫茫的未來,你可以選擇正面迎擊,並且對自己內心喊話,只要今天不被壞事打倒,它終究會變成過期品。有時候扭轉現實只需一個契機,不要把一時的壞運氣當做無法改變的人生命運,因為通常壞運氣只是一時的,如果被它牽制就會是一輩子。
Photo from Pinterest
人生本來就像調味料,充滿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凡是缺了哪一個,難免會有些遺憾。感謝上天給你的考驗吧,如果沒有昨天的磨練和打擊,可能我們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平凡人。正式承受住這些來自心理及生理的挑戰,才有足夠的勇氣向前邁進,到達我們的目的地。
Photo from Pinterest
孩子學習走路跌倒了,也會盡量爬起來,難道我們忘了當初是如何走過來的嗎?人生遇到壞事人之常情,但是只要堅信總會有些好的事情在某個角落等著我們,千萬別讓眼前的壞事趕走即將來臨的好事。有時候,先苦後甜也是一種幸福。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
更多相關文章
【人生哲學】做人不用太過認真!5個「去敏感」人生觀 學懂了才能通往幸福道路
28 Oct 2020
香港人向來都生活步伐急促,需要反應夠快才能在香港生存,雖然在這繁忙的都市生活了這麼久,但不是每個香港人都被訓練到反應夠快,仍有一些人反應會比較慢,然後他們就被掛上「遲鈍」標籤。雖然人有時遲鈍未必就是壞事,但對於過度敏感的人時常糾結於生活挫折而感到非常煩惱。人生要能夠少點敏感、多點遲鈍,生活才會更加幸福、充滿活力。以下幾點「去敏感」的人生哲學,希望你能夠從中領悟。
Photo from Pinterest
1. 認真你就輸了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必過度認真,而通常過度認真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自我降低身價,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努力,對於無法搵到更多錢、無法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而覺得自己無用。其實,在家人眼中,你已經很努力工作賺錢,雖然生活壓力大,但人不能只懂得追求物質,人生仍有很多東西可以追求,所以,不要用高標準審視自己,要懂得用鈍感力面對生活,才能夠用輕鬆的心情度過每一天。
Photo from Pinterest
2. 常告訴自己:總會有辦法的
沒有人能夠順風順水過一生,總會遇到工作、人際關係、戀愛、金錢各方面挫折,而敏感的人就會無法忍耐,然後一直情緒低落。縱使人生路走得不順暢,但有時人需要遲鈍一點,並樂觀地告訴自己:「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辦法。」,這樣就算人生過得非常不順暢,遲鈍力會使你幸福地生活下去。
Photo from Pinterest
3. 凡事認真加快衰老
當一個人對任何事情想得太過嚴肅、太過煩惱,只會增加白頭髮、皺紋,體力和精神也會衰退。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但所有不好的事情總會過去,相信時間會幫你解決問題,不想自己的人生過得太累,記住以遲鈍、輕鬆的心態面對所有難題,凡事不用想得太過複雜,那麼你的人生會過得好一點。
Photo from Pinterest
4. 坦然面對自己的弱點
無自信的人總是害怕會被人看穿,甚至害怕被人看到自己的弱點,於是假裝堅強。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脆弱,靠著掩飾真實的自己來過日子,也因此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空虛的。與其擔心被人看不起,不如勇於面對不足並努力學習,才能自在、坦然面對生活。
Photo from Pinterest
5. 敏感是天賦,不該愛用就用
敏感的人會勉強自己承受壓力,但其實內心根本承受不起。與其一直內心不安,不如試著遲鈍一點讓生活前進。遲鈍並不是腦袋遲鈍,而是選擇以寬闊豁達的態度坦然面對生命。當你能夠克制過度敏感,並不再理會俗世眼光,人生反而覺得舒坦,亦能勇敢面對生活上的挑戰。
Photo from Pinterest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