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人︱張頴康三層村屋「豪宅」曝光!客廳闊落20人仍有空間 花園打造私家水上樂園
TVB劇集《法言人》現正熱播,在劇中飾演「大雄」的張頴康憑着戇直的臉孔和性格成功吸引「翁官」蔣祖曼,上演一幕女追男,最後修成正果成為一對。而在現實中,張頴康是圈中出了名的「愛妻號」,與太太麥雅緻和3名子女過着幸福生活。張頴康與太太更不時分享溫馨的家庭日常,間接曝光了他們的「豪宅」。
Photo from 《法言人》劇照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客廳闊落到20人仍空間十足
張頴康一家五口居住在大埔的三層村屋,屋內地方闊落、間隔實用,全屋裝修簡約以米白色為主。客廳放置2張梳化和按摩椅,依然空間十足,中間圍上BB圍欄成小朋友的活動空間。他們曾邀請20人到家中開Party,在客廳大合照毫無難度。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客廳有樓梯通往上層,客廳旁則是開放式廚房及飯廳,一家五口聚在一起食飯非常溫馨。而成間屋最吸引的地方莫過於是巨型花園,張頴康與麥雅緻於夏天放置附有滑梯的吹氣小泳池,令獨立屋外花園搖身一變成水上樂園,還有大量空間供小朋友玩,猶如兒童樂園一樣。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默默耕耘捱捱出「豪宅」
張頴康入行16年,演藝事業並不順利,默默耕耘捱了多年才由跑龍套、閒角上到男二,皆因他為人慳儉又顧家,才能在粉嶺購入三層村屋做五口之家。雖然遠了一些,但三層村屋內裡又溫馨充滿家的感覺,日常生活簡簡單單已經夠幸福。
張頴康的童年過得並不愉快,他在4歲時父母離異,媽媽離家出走,他選擇跟隨爸爸,但後來爸爸返內地再娶,自此父子分隔兩地,關係亦因此變得疏離,張頴康與嫲嫲相依為命。雖然現時的他已組織溫馨、幸福的家庭,但對他來說仍不能彌補童年失去的家庭溫暖,不過他覺得現時已得到最想有的家庭生活,過到自己想過的生活已經好好。
Photo from fb@張頴康 麥雅緻
Text:TopBeauty Editorial
相關文章:
更多相關文章
法言人|88歲羅蘭三分半鐘法庭戲寶刀未老 監製:逐句錄感情語氣似足一氣呵成!
03 Mar 2023
由馬國明﹑林夏薇等主演的TVB劇集《法言人》現正熱播,其中88歲的羅蘭飾演彭老太,是大雄(張頴康飾)的嫲嫲,昨晚(2日)她的在法庭的個人表演引來很多網民大讚,與大狀Mary姐(謝雪心飾)的唇槍舌劍更被指是高手過招,相當精彩。
Photo from fb@TVB
Photo from fb@TVB
網民力讚寶刀未老
羅蘭飾演的彭老太與謝雪心飾演的大狀Mary姐在法庭上對壘,令不少觀眾大指精彩,加上羅蘭姐已年屆88歲,但在劇中句台辭鏗鏘有力,又清楚演繹出不同的情緒,網民更力讚她寶刀未老:「羅蘭姐做戲真係一流」、「羅蘭姐絕對係神级演員。」、「估唔到羅蘭姐呢幾場要咁動氣,一啲都唔簡單,仲以為佢只係行行企企講幾句嘢、笑吓就算」
Photo from fb@TVB
Photo from YouTube@TVB (official)
逐句拍攝也交足戲
原來羅蘭姐這3分半鐘的法庭戲早與劇組達成共識,是用逐句對白的形式拍攝,為的是每句對白都能說得清晰準確,即使是逐句拍攝羅蘭姐也交足戲,劇集監製陳志江更表示羅蘭姐非常專業:「羅蘭姐就算逐句錄,感情語氣全部都接得上,剪出來之後絕對似足一氣呵成咁拍,毫無破綻,相當有功架。」
Photo from YouTube@TVB (official)
Photo from YouTube@TVB (official)
與張頴康十年前演母子
劇中與羅蘭姐最多對手戲,飾演羅蘭姐孫子的張頴康,原來不是第一次合作,二人早在十年前拍攝劇集《師父‧明白了》已經認識,當時他們是首度飾演母子,之後也合作無間,張頴康更透露羅蘭姐十分精靈:「今次再合作我覺得佢狀態依然Keep得好好,仲係好精靈,好清楚記得現場要做啲乜,劇本對白完全應付自如。」
Photo from fb@TVB
機緣巧合入行
羅蘭姐其實是機緣巧合而入行幕前,她一次跟4位同學到片場看人拍戲,當時需要一個「妹仔」的角色,但同行的其他同學都不願意做,劇務指羅蘭當時梳兩條孖辮最適合,她便拍了人生的一場戲,還賺得十元的片酬,後來劇組為了連戲,到羅蘭家中邀請她再拍另一場,起初她媽媽認為練精學懶的人,才會去做戲便大力反對,不過經過劇務的求情,最終跟去片場拍攝,後來便開展了邊讀書邊拍戲的生活。更在65歲時憑電影《爆裂刑警》獲「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成爲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最年長的影后。
Text:TopBeauty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