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巴黎》不溫柔的時代下,學運和青春:你說他們年少輕狂,但他們不是唯一的做夢者。

《戲夢巴黎》不溫柔的時代下,學運和青春:你說他們年少輕狂,但他們不是唯一的做夢者。

Hot Topics Movie
By christinelai on 02 Jul 2019

法國氣質演員 Eva Green 的成名作、各影迷一定看過的《戲夢巴黎》,除了有著濃厚的巴黎氣息,還讓人想起自己年少輕狂時的那個年代。在不溫柔的時代,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著「做夢」的權利。


# 走到街上,只是想向「同一個敵人」宣示立場

《戲夢巴黎》(2003)背景設在學生運動在世界各地綻放的1968年(在60年代,就連日本都在經歷學運動盪、人民對抗國家機器的時期),一個來自美國的留學生Matthew前往巴黎之後,遇上一對吸引的姊弟Isabelle和Theo。他們相遇之時,正是巴黎人在一家電影院前面示威的時候。

Photo from Pinterest

要了解當時為何這兩姊弟和其他巴黎人為何一腔熱血走上街,先要知道1968年5月巴黎的學生們狂熱些什麼。在電影中,Isabelle和Theo家裡滿佈「毛主席」畫像,原來當時的學生運動是受左翼意識形態薰陶,並將矛頭指向資本主義。 在香港我們很難想像人們會擁戴這種社會主義,但是因為歷史脈絡的差異,加上60年代為二戰後兩種意識形態的「冷戰」時期,法國68年學運的形成其實並不離奇。

Photo from Pinterest

但是去除這場學運的意識形態和其他地區社會運動的差別,其實近如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了議會的行動,都有著同質性,也就是對抗不能為人民帶來福祉、無法公平運作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部門和警察),也就是我們俗語所稱的「雞蛋和高牆」。

Photo from Pinterest

一幕他們在博物館自由奔跑,除了模仿其他經典電影橋段,也象徵著三個年輕人對於歷史悠久的建制的反抗。他們不依從博物館的不準奔跑告示,也不願意以我們視為端莊的站姿來觀看冠冕堂皇的藝術品。當他們不願意服從這些 「該如何進入博物館」、「該如何在博物館行走」的規矩,意味著沒有東西能夠限制他們。

#  「書本,而不是暴力」

Photo from Pinterest

Isabelle和 Theo酷愛電影,愛讀文學,隨時也可引經據典。大概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自己過度理想化世界、不懂得保護自己、全情投入和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的時候,那並不是無知,只是暴力未曾侵佔天真。

Photo from Youtube 《戲夢巴黎》預告片

他們三人行,少不免會談到偉大的革命理想,當中,他們說:「書本,而非槍枝。文化,而非暴力。」彷彿將文化和暴力放在對立面上面,有文化的人就不會選擇暴力和守跌序,而破壞公物的人就沒有文化⋯這大概是我們平常的論述吧。

Photo from 《戲夢巴黎》預告片截圖

不過兩姊弟並非這樣想,因為他們在結尾毫不猶疑地投入學運隊伍裡面,參與汽油彈的製作,最後被防暴警察攻擊。電影是兩姊弟的成人禮,將他們青春劃上一個句號,而且也通過電影的「破夢」,突出一個中心思想:世界和國家機器,並不會因為你克制而停止他們的暴力,而暴力不只是肢體上的,還有制度上的不公平和剝削等等。

Photo from 《戲夢巴黎》預告片截圖

有誰不想唸著自己熟悉的書本,用知識來改變世界?現實非電影,也非書本,青春的夢幻滅之時,也就是意識到改變社會必須付出自己的心血和肉體。這是迫不得已,也是現實所迫。

# 我們愛過的「那個年代」

Photo from Pinterest

他們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裡面,一個保護性的泡泡包圍著二人,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毫不畏懼。相比起來自美國的 Matthew,他們兩姊弟更顯得幼嫩、不設實際和年少輕狂。這就是「青春」的可口之處——沒有恐懼,毫無保留。

Photo from Pinterest

日本記者川本三郎在2011年推出自白《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敘述自己在60年代採訪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等等的點滴,當年他協助一個殺害日本軍官的學運者,探討自己作為記者、旁觀者、甚至是間接參與者的矛盾。這與《戲夢巴黎》的年代一樣,年輕人一腔熱血,沒有人在乎別人定義的「對與錯」,只在乎自己在不溫柔的時代下,有沒有為了理念發聲,簡單來說,是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
Photo:Pinterest, YouTube Screenshots

【看更多OL專屬最新美容時尚資訊】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topbeauty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TopBeauty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