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惡人」黃光亮近況曝光!住豪宅擁泳池揸名車 有生意頭腦傳賺得多過拍戲
被封為香港影壇「四大惡人」之一、綽號「傻標」的黃光亮,因其反派演技深入民心,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香港演藝圈,拍劇又拍戲。不過,他在2016年拍完TVB劇集《火線下的江湖大佬》後便神隱多年,現處於半退休狀態的他不時拍片與網民互動,日前他分享的生活片段,就意外令他的豪宅曝光!
Photo from 《監獄風雲》截圖
Photo from 《監獄風雲》截圖
已定居內地
現年64歲的黃光亮日前分享洗保時捷的片段,原來他已離開香港,目前定居內地,片中的他只穿上短褲,親自拿住抹布洗車。洗累後,黃光亮就回到車上休息,並透露隔籬鄰居細路送蛋撻慰勞他,更開心大啖食蛋撻。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大屋天台花園擁大泳池
鏡頭一轉,黃光亮一個人清洗一個大泳池,他拿起水管清洗泳池,清洗後再放水,之後拿起電話表示:「難得洗游泳池,哈哈現在注水,注完水明天就可以游了。」片中可見,其私人泳池十分闊落,坐落在戶外對住城景。黃光亮洗完泳池扮食煙斗休息,之後赤腳圍著泳沲邊跑10至20分鐘,更邊跑邊向鏡頭揮手。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豪宅充滿藝術色彩
至於室內的擺設則充滿了藝術氣息,牆上掛了很多中式藝術品,除了有畫之外,還有很多擺設,尤其是花樽,款式也特別多。至於師父黃霑送給他的《沉醉東風》字畫,就掛於書房內。他有閱讀的習慣,書房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書籍。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Photo from 影片截圖
有生意頭腦投資有道
黃光亮於11、12歲便出來社會工作,曾試過在街頭睡貨車、公園,也曾偷爬進空屋睡覺,拿報紙當被蓋,正因為這些經歷而磨練了他的堅韌性格。他在1987年與張桂芳結婚,婚後育有一子。黃光亮甚有生意頭腦,80年代經營貿易生意,又跟友人合資酒廊,之後在內地經營木材公司,及跟尹揚明在北京開電影公司,擔任電影出品人和監製。
Photo from 網上照片
2006年,黃光亮拍完《結果》後因不習慣被名利捆綁而一度淡出幕前,將木廠從深圳觀瀾遷入東莞黃江繼續經營,惟2010年其木廠受親戚拖累而結業。不過有傳黃光亮又打本讓太太張桂芳開設食品批發公司「優質堂」,賺取的利潤比拍劇的薪酬更多。直到2012年,獲王祖藍邀請拍攝TVB劇集《老表,你好嘢!》,一度回歸電視界,如今處於半退休狀態。
Text:TopBeauty Editorial
相關文章:
更多相關文章
梁洛施35歲生日罕晒與媽媽合照 梁母高情商為女兒留住撫養權 更讓女兒塑造好形象
23 June 2023
梁洛施(Isabella)今日(23日)迎來35歲生日,她激罕在IG上載了自己的童年與母親的合照,感謝媽媽的養育之恩,更稱媽媽一直是自己的榜樣和依靠。說到梁洛施的媽媽,有傳梁洛施當初得到3個兒子的撫養權、今日的形象極好,都是全靠她的功勞。
Photo from ig@isabella.leong
Photo from ig@isabella.leong
靠媽媽獨力撫養成人
梁洛施的父親為葡萄牙籍,來自澳門名門殷理基家族,家族經營業務包括食品、航空商務、紡織、工程建設等,資產豐厚。不過,梁洛施出世不久,爸爸便離世了,有指殷理基家族不肯承認梁洛施與媽媽的身份,因此梁洛施自小便與媽媽相依為命,家庭經濟全靠母親一個人支持。
Photo from ig@isabella.leong
懷孕時媽媽陪在身邊
梁洛施在19歲時認識了富豪李澤楷,21歲便為對方未婚生子。梁洛施當時為何願意放棄英皇一姐的地位,甘心為李澤楷生仔呢?其實,並非梁洛施有幾厲害,而是她的媽媽有幾厲害。在梁洛施懷孕時,她的媽媽一直陪伴著她在加拿大待產,後來梁洛施人生的任何一個決定,媽媽都在身邊。
Photo from 網上照片
媽媽高情商為女兒留住撫養權
梁洛施早前在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被傳媒問到有什麼發展的計劃時,她就透露會繼續發展事業努力拍電影,因為她的媽媽可以幫忙照顧3個兒子。有傳,梁洛施媽媽對外孫的照顧,除了可以得到李澤楷的感激、讚賞,讓梁洛施保住3個兒子的撫養權之外,3個兒子是梁洛施與李澤楷一輩子的連結,他們會保持聯絡,同時物質上的回饋也是無限量的。
Photo from ig@isabella.leong
Photo from ig@isabella.leong
梁洛施形象極好全靠媽媽功勞
另外,梁洛施為李澤楷生下3個兒子,即使分手亦早已成為人生大贏家,她其實大可以不用工作,但她為何決定復出呢?有指梁洛施的媽媽拒絕女兒好逸惡勞,安排梁洛施復出拍電影,梁洛施被外界認為上進心強的獨立女性,形象極好,這一切都是梁洛施媽媽的功勞。
Photo from 網上照片
Text:TopBeauty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