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間的不完美也是一種美」,日本「侘寂」古老美學,教會我們欣賞自己缺陷美。

「塵世間的不完美也是一種美」,日本「侘寂」古老美學,教會我們欣賞自己缺陷美。

Self
By Claire on 11 Jun 2019

對你來說「美」的定義是甚麼?零瑕疵被認為是美的化身,人的天性嚮往完美無瑕,現代人以西方美學中的對稱、無缺憾、完美作為美的基礎,我們的生活都是以做到最完美為目標,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事物能符合這個「完美」條件?我猜,大概沒有。

「完美」只是一個理想和神聖的抽象概念和信仰,實際世上並沒有一樣事物是完全無瑕疵、無法再改進的,「完美」是我們追求更佳的目標,但卻是永遠無法達成的。舉例來說,米雕藝術家能把圖案和文字都雕在一粒米上,在普通人看來他們已達至完美,但對他們來說卻對技藝的追求卻是無止境的,總可以再更好更精細一點。舉個更貼近生活一點的例子,肯雅選手 Eliud Kipchoge 2018年於柏林馬拉松以2小時01分鐘39秒打破世界紀錄,但這個成績卻永遠不是最完美的,因為總可以再跑快一點。

人是種不完美的生物,卻熱愛追求完美。「完美」這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是良藥,也是毒藥,有人會因此而突破極限,創造新一個境界,但更多時候,人對完美的過份追求反而成了絆腳石。我們追求無瑕疵的過程中,往往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從而令人意志消沉、自我厭惡,我們會花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改變原有的計劃,結果變成妨礙自己進步,無法做出成績來。人最錯的一個觀念就是,把「不完美」當成「失敗」,這也使我們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物。

塵世間不完美的事十常八九,既然已入凡塵,又怎能奢望一塵不染,我們只能默默接受事與願違。日本的古老美學概念「侘寂」(wabi-sabi),讚頌著缺陷美,任何事物的美來自它的「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正是因為有缺陷才能顯出其獨一無二又真實的樣子。小至瓷器上的裂紋、落在地上的枯葉、凹凸不平的石頭、老舊的房子都是一種美。「侘寂」褒揚著宇宙萬物的無常,寛待因錯誤而不斷改進的行為。

「侘寂」與佛學息息相關,日本鎌倉和室町時代的山林隱士因清貧,把對物質上的渴求昇華至滿足心靈的養份。把這美學發揚光大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茶道宗師千利休,傳說他讓弟子先選擇茶碗,自己則使用最後被選剩的殘舊器具,並把它命名為「木守」,意指秋天最後一顆果實,雖然那碗殘舊不堪、不甚美觀,但千利休與它產生了一種情感連接,令碗的崩角和鈾色剝落都變成一種獨特美,也奠定了「侘寂」美學的基礎和日本茶道的中心思想。

「侘」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寂」則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朱尼珀(Andrew Juniper)在他的著作《侘寂:日本無常的藝術》中所指出:「它用對死亡不妥協的觸碰,將精神集中在所有無常事物中精妙的短暫之美上。」,這個美學告訴著我們,世間萬物變幻莫測,與其盲目地追求無法觸碰的完美境界,倒不如學會欣賞真實和擁抱不完美。然而,其實兩者只是一線之隔,事物的完美和不完美全在你的心境變化。

Text:Topbeauty Editorial

Photo source:Pinterest

【看更多OL專屬最新美容時尚資訊】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topbeauty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TopBeauty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