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存】和同事聊天的禁忌 小心禍從口出!這些辦公室話題看似安全其實會害到自己
職場如戰場,別以為在同事面前保持友善、不與他人發生爭執、不講上司或公司的壞話就可以遠離辦公室鬥爭。正所謂「禍從口出」,很多時候你與同事聊天的話題看似不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但其實會慢慢產生負面效應,就算你與同事之間的感情再好,都有可能會被出賣!以下這些話題絕對不可以告訴同事,否則最終受害的人是「自己」。
Photo from Pinterest
1. 批評討厭的客戶
工作上難免會遇到難題,會向同事討論所遇到的問題以尋求解決的方法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記住不能在同事面前批評他人,例如你正在為客戶設計一張圖,但對方多次要求你修改,如果你在向同事詢問如何改進的同時批評客戶,雖然同事表面上看起來認同你的言論,但不代表他的內心不會質疑你平時如何在他人面前怎麼評論他。因此建議專注於探討「事件」的本身,否則很容易變成人身攻擊。
Photo from Pinterest
2. 家人之間的矛盾
有時候難免會因為與家人吵架而心情不好,無論你與同事的關係有多好,記住不能把和家人之間的矛盾與問題說出來,萬一對方傳出去,到時整個辦公室的人都知道你的家事,而成為大家的茶餘飯後話題,甚至會引來異樣的眼光,到最後你會因為這些壓力而影響到工作表現。
Photo from Pinterest
3. 不為人知的秘密
除了不能分享家事之外,亦不能分享關於自己的「秘密」。你可以適時地分享關於自己的事,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別將自己的「秘密」視為一種換取對方信任的途徑,要知道辦公室裡沒有秘密,即使你與同事之間的感情再好,若將自己的秘密告訴對方,難保他不會將你的秘密告訴第三者。
Photo from Pinterest
4. 上司交代的事情
上司交代你的工作,有些可能是屬於公司機密,不適合讓其他人知道。從來沒有一個上司會喜歡「口疏」的人,若是你將工作內容告訴其他同事,到最後傳到上司耳中,就會對你失去信任,一旦讓上司對你失去信任,最終受害的只有自己,想要再贏得上司的信任就更難了。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
更多相關文章
【職場生存法則】禍從口出!6個辦公室禁忌話題 小心被有心人宣揚毀了你前程
13 Oct 2020
職場如戰場。雖然我們平時會跟同事聊天,但辦公室政治複雜,有些同事表面上對你很好,但人心叵測,你不知道對方是否笑面虎,若果透露自己的私事,小心被有心人大作文章宣揚出去,不但令到同事和上司對你產生負面看法,亦會成為你工作的阻礙。不想「禍從口出」,最好不要在辦公室談及以下的話題。
Photo from Pinterest
1. 談論薪水
薪水是非常敏感的話題,無論是自己薪水也好,還是別人的薪水也好,都是不可以打聽或傳播,因為這會引起其他同事的妒忌,薪水比你低的同事就會認為你不值這個價,而薪水比你高的同事就會認為你們之間的差距不夠大。此外,很多公司也不喜歡職員之間打聽薪水,因為同事之間薪水有差別,容易引起他們產生矛盾,也可能會怪責老闆。
Photo from iStockphoto
2. 抱怨上司安排的工作
有些人會向同事抱怨上司安排過多的工作量,又或者抱怨被安排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在職場上,沒有人喜歡聽到別人抱怨自己不喜歡所做的工作,因為這會影響團隊士氣與合作,更是上司不樂意見到的情況。
Photo from Pinterest
3. 透露自己跳槽意願
編輯仍記得第一份工作,就被一位同事問起打算在這間公司工作多少年然後跳槽到新公司。無論你正計劃跳槽,又或者有打算在這間公司累積幾多年經驗後辭職的念頭,絕對不能在辦公室談論,更不能私下告訴同事,人言可畏,小心傳播到上司耳中,然後你就會發現再也得不到上司的信任及好的工作機會,同事關係也會疏遠。如果你最終跳槽不成功,你留在現有的工作環境只會感到難堪。
Photo from Pinterest
4. 批評其他同事
有些同事的工作態度及辦事能力可能會令你感到不滿,千萬別批評別人的工作能力,因為當你批評他人的工作能力時,給人一種踩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感覺,最終會引起其他同事對你產生負面想法。這種言論也會令別人覺得你有想得到那份工作的念頭。
Photo from Pinterest
5. 職業志向
在辦公室裡談及自己的職業抱負,或者渴望去大公司(即使你沒有跳槽計劃),但此舉會被有心人趁機宣揚出去,不但成為話題人物,亦會讓上司對你的忠誠產生懷疑,影響到你日後的升職機會。
Photo from Pinterest
6. 談論感情問題
一位稱職的員工是不會將情緒帶入工作,所以無論你正在失戀還是熱戀,不能將你的故事告訴同事。可能你只是單純想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去,但要知道職場上很多是非精,你將你的私隱告訴同事,不能保證他不會將你的私隱說出去,更不能保證他不會加鹽加醋,到時你就會變成辦公室裡的話題人物。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