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輝結婚24週年曬甜蜜照發表愛的宣言:有一種人可以百看不厭!
張兆輝跟太太郭碧妍是圈中的模範夫妻,結婚24年仍然非常恩愛,日前是他們的結婚周年紀念日,一早要出門拍戲的他未能與太太慶祝,但細心的他已早有準備,除了訂了玫瑰花送給太太,並在社交平台上載短片發表愛的宣言,甜蜜爆燈!
Photo from FB@張兆輝
Photo from 微博@好想瘦張太太
短片中包括夫婦合照及老婆年輕時的照片,並留言:「有一種人可以百看不厭,有一種感覺永如初見,我不知道假如不曾與你相遇,我會不會相信緣份,感恩有你陪我老去,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 ❤️謝謝你給我丈夫的身份,24週年快樂?我的張太太」,字裏行間看出他對太太的真情真義,引起大批網民大呼替張太羨慕!
Photo from FB@張兆輝
Photo from FB@張兆輝
Photo from FB@張兆輝
用心維繫二人關係
張兆輝1997年與太太結婚,婚後誕下一子一女,雖然一起多年,又不時分隔異地,但感情依然深厚。張兆輝曾表示將家庭放首位,即使出差工作,也會報告行蹤,收工後馬上趕回酒店,跟太太傾電話,綿綿情話。他表示兩個人的關係要有心才能維繫,因此,結婚後仍很喜歡將「愛你」掛在嘴邊,讓感情保持新鮮!
Photo from 微博@好想瘦張太太
Photo from FB@張兆輝
好男人說到做到
張兆輝表面上看似口花花,實際卻是有承擔的男人,對太太的承諾全都說到做到。張兆輝拍拖不久後,對方便向父母提出3年內會與自己結婚,最後真的兌現承諾。此外,張兆輝早年為太太打本做美容生意,而近年因為太太喜愛翡翠,更投資3千萬開設珠寶店,送給太太當結婚週年禮物!
Photo from FB@張兆輝
太太是世上最美的人
身型與外貌都保養得宜的張兆輝,身邊當然有不了狂蜂浪蝶,他自爆曾收過內地女粉絲私信,大膽表明要「戀上你的床」,對此,張兆輝始終不為所動,更表示:「我相信沒有一個女人索過我老婆呀,加上大家代入角色,覺得這個男人好顧家,才會這樣。」
Photo from FB@張兆輝
愛家庭的好爸爸
張兆輝除了愛妻,更是一名暖爸!大仔跟細女也相繼赴英國留學,作為爸爸難免會掛心,但張兆輝學懂放手,「他們已經長大了,不可以將他們收埋在你身邊,現在科技先進,可以閒時用視像電話溝通下。」,而為了方便陪伴子女,他更在英國置業,真是一位絕世好男人!
Photo from FB@張兆輝
Photo from FB@張兆輝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
更多相關文章
張兆輝演藝圈打滾近40年 主角變閒角再變主角 奉勸年輕人不要怕辛苦 「當你努力過,便會有回報」
23 Jan 2020
踏入2020年無線開年劇集《黃金有罪》最近熱播中,有份主演的張兆輝也是繼《性在有情》後再次回歸TVB,飾演眼光獨到的股壇狙擊手。張兆輝坦言在劇中的角色和現實生活中的他有很大的出入,曾經因為聽信別人的所謂的貼士而損失超過6位數,這個慘痛的經歷讓他領悟到炒賣投機不比買磚頭來得穩定。
Photo from weibo
或許你不知道,1982年加入無線訓練班的張兆輝,同期的藝員統統都是如今在演藝圈佔有一席之地的大明星,例如周星馳、吳鎮宇、梁朝偉和歐陽震華等等。但是相比起當時已經在《香城浪子》和《韋小寶》中獲得關注的梁朝偉來說,張兆輝不但連劇都沒得拍,還被派去《香港早晨》中擔任「活力先生」。經歷了三年的派龍套生涯,張兆輝在《神勇CID》初嚐男主角的滋味。
Photo from weibo
可惜好景不常,演技和外型逐漸成熟的張兆輝不但沒有繼續獲得無線的器重,反而逐漸淪為新人的陪襯品,從主角降到閒角。不過當時的張兆輝卻非常看得開,坦言只要有劇拍,無論是什麼角色都沒關係。那是因為他明白到「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道理,唯有前輩退下來,後輩才有機會上位,退位讓賢在無線實屬正常不過的事情。
Photo from weibo
只不過現實還是很現實,日子還是要過,離開無線後張兆輝和老婆共同打理美容生意,兩夫妻拍住上生意撈到風生水起,在最輝煌的時刻旗下擁有5間分店,有傳一年生意額超過千萬,被傳媒形容成「隱形富豪」。由於張兆輝在演藝圈的人緣極好,每逢美容院開張都不乏圈中好友江美儀、邵美琪、黃紀瑩等人站台。
Photo from weibo
雖然美容院的生意王國搞得有聲有色,但是張兆輝始終沒有放棄過演戲。2003年他憑著《大隻佬》中的「鍾Sir」一角獲得金像獎提名最佳男配角,後來更成為了杜琪峰導演御用的「金牌綠葉」演員,在《柔道龍虎榜》、《黑社會2》、《大事件》等等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Photo from weibo
張兆輝在圈中一直都有「好好先生」的稱號,除了拍劇和工作之外,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家庭。他坦言在低潮中有老婆的陪伴,而一對子女更是他堅強的後盾。如今仔大女大的他也能抽身出來拍戲,繼續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奮鬥。
Text: TopBeauty Editorial